近日,国内旅游热门景点青海湖因为环湖铁丝网围栏引发关注。很多游客质疑:“大老远赶来是为隔着铁丝网看青海湖吗?”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央视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环湖围栏遭游客吐槽
(相关资料图)
为何要设立围栏?
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每年7月到8月,是青海湖气温最适宜,也最适合观赏的季节,全国各地的游客非常多。
近日,多个社交平台上出现“青海湖环湖360公里都被铁丝网围起了”的讨论,不少游客吐槽,他们不远千里来到青海湖,就是希望能够亲近湖水,然而环湖围起的铁丝网却阻碍了他们的脚步。
对此,青海共和县农牧和科技局负责人回应,现在看到的青海湖围栏是当地的农牧局组织建立的,最早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当地对青海湖周围的天然草场实施承包到户,设立了围栏。起初是为了明确每一户草场的界限,更好地管理。不管是冬春草场还是夏秋草场,包括青海省共和县11个乡镇的所有草场都已被围栏围住。
围栏都是新建的吗?
为何今年质疑声比较多?
记者驱车沿着湖边行进,发现每隔一段距离,围栏上就悬挂着一个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于今年5月20日发出的公告牌,公告牌对规范管理青海湖旅游活动进行了四条公告。
公告牌的第二条写明:围栏及通道是草场管理设施和家畜牧道,禁止随意破坏、私设旅游通道和旅游景点。目前环青海湖地区二郎剑、仙女湾、刚察湟鱼家园等景区正常开放,正在规划建设的环青海湖12个观景点(台)将逐步开放。
虽然青海湖一直都有围栏,但部分环湖牧民打开自家围栏设置“旅游通道”和“小景点”,并通过收费让游客亲水、骑马拍照,让大量游客有了亲近青海湖的通道,它一方面容易引发游客冲突纠纷,另一方面也会出现严重破坏草场的现象。
从2022年起,青海湖决定创建“国家公园”、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开始对“小景点”乱象开展专项整治。当地在提高了管理标准之后,关闭了不少“小景点”,但围绕青海湖景区规范的旅游通道建设却没有及时跟进,因此,很多游客反映来到青海湖的体验感大大削弱。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青海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7万人次,较历史最好的2019年增长50%。今年的游客数量激增,也导致景区问题越发凸显。沿线厕所数量少、不让停车拍照以及停车位紧张成为青海湖景区引起游客吐槽的几大问题。
当地回应:
及时整改,提升旅游品质
面对游客提出的质疑,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回应,他们会正视这些不足和短板,及时进行整改,全方位地提升青海湖旅游品质。
今年年初,青海省在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非核心区增设了12个疏散观景点,其中已有8个景点开始试运行。
记者在7月8日才开放的其中一个观景点——共和县黑马河镇班禅敖包景点看到,这里的游客不多,大家玩得很开心。游客不但可以免费停车、免费亲近湖水、观赏青海湖湟鱼,还可以选择摆渡车、藏服体验以及骑牛骑马等多种收费项目。
目前,当地政府正及时开展旅游旺季交通拥堵治理活动,加大环湖地区重点路段交通疏松,确保环湖两岸车辆畅通;不断完善旅游设施,组织力量专项清理景区垃圾、污水,落实移动厕所,提升景区形象。
“围湖挡景”,
不能堵而不疏
是“围湖挡景”还是“保护生态”?今年,青海湖因为环湖的铁丝网围栏引发舆论关注。守护“诗与远方”,“守护”是不是就要“围”“挡”?
上世纪90年代当地天然草场承包到户后,为明确一家一户界限、保护生态,当地农牧局实施了围栏建设。2022年起为创建国家公园,景区对牧民自家设置的“小景点”乱象开展专项整治。在提高管理标准后,当地关闭了不少“小景点”,但规范的旅游通道建设没有及时跟进,今年旺季游客激增,景区问题越发凸显。
应该看到,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生态保护成效来之不易,需要更加用心的呵护。通过数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成果:2022年9月最新一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558平方公里,比十年前(2012年)增加了187平方公里。
保护是不是意味着一定要“围挡”风景?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要让人能够欣赏到美好的风景,不能“一围了之”。如何在实践当中平衡好环境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关系,需要相关部门拿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做好相应工作。
景区要拦的是破坏生态的脚步,不能拦住服务,不该缺失的是对客流的疏导。如何应对暑期激增的客流?青海湖环湖路线长达360公里,截至7月20日,今年游客达到137万人,目前开放的旅游通道显然是不够的。不能让一句“打击破坏生态乱象”成为服务不足的理由。
从目前看,景区官网和微信公众号还没有分时预约系统,也没有公布实时的景区游客人数和最大承载游客数量。向公众发布旅游信息,有助于游客更好规划行程,也更有利于景区内的环境保护、设施维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郑国认为,目前分时预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众多的博物馆和景区,智慧旅游的应用服务应该及时跟上,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来安排和调节供给。
“停车场已满,前方直行还有停车场”“不能近距离接触这里最美的油菜花,有一点遗憾”……面对游客的吐槽,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提升服务水平,专门的观景拍摄点、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等要细化布局,在服务上多下功夫。
美好的风景需要大家共享,景区更要做好游客的向导。倾听意见,更要主动作为。“围湖挡景”并不是今年才有,但旅游市场一直在更新变化。有人说,今年的文旅圈真是太卷了。从避暑游、研学游、亲子游、文化游火爆,到村BA、村超、演唱会等亮点“出圈”,旅游新产品供给不断升级。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地看景,而是乐于深入体验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风俗场景。
“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今年,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增设了12个疏散观景点,目前有8个景点开始试运行。除了做好这些景点的宣传,规划设计出适合当地特色的生态和文化体验产品,多一些产品思维、用户思维,才能收获游客认可,也会让当地牧民更多共享发展红利。
让文明成为最美的风景,绿色发展的理念是“美丽中国”路上最好的引导。走在风景里的人,也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青海湖景区正在创建国家公园的路上,探索绿色、生态旅游的新路子、新模式,以创新、亲近的设计推介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能吸引人们更好了解和理解、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鱼鸟共舞、林水相依”,公众打卡景区感受环保细节、体验环保成果,就会更加读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深意。让自然保护区成为天然的大课堂,让美丽中国的建设更进一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来源:央视新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