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在高考志愿季是如何结合自身兴趣,能力情况以及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专业选择的?
Emm严格来说由于我是物理竞赛保送的所以其实并没有在高考志愿季填报志愿的经验啦。当时物理竞赛保送时北大是给了我两个选择:一个是直接去物院,另一个是去元培。所以对当时的我而言需要考虑的无非是去物院和不去物院的二选一问题,在一番考虑后我还是选择了进入元培学院并选择了数学方向。
这个选择的理由其实从开学以来各种老师和同学就一直有在问我,在大多数人看来,我这可能是放弃了高中花费大量时间在物理方面取得的优势转而和一些对自己数学水平有着充足自信的神仙竞争,属于有弊无利的行为。说实话在进入大学之前我自己对数学的认知也是停留在非常浅薄的层面上的。我当时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总结起来大概有下面几点:
(资料图)
(1) 对自身水平的(盲目)自信
感觉从小到大一直都是遇强则强的类型,太过安逸而没有挑战性的环境容易让我感到松懈。虽然我知道就算去物院我也可以凭借自己之前的优势去更加快速的学习非常高阶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但内心说实话也有对自己未来颓废的恐惧,因为在我当时的情况下颓废的容错率太高了以至于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个相对陌生而竞争激烈的环境更加容易激起我的斗志,众多大佬也可以成为我努力的方向。
(2) 数学自身的学科特点
这个其实很多人都会了解到,数学作为一门极为基础的学科,与一些其他理科尤其是物理的联系是及其紧密的。我当时的想法是,选择学习数学,即使在纯数方面学习遇到瓶颈了也可以把伸出的一只脚收回来转而去学习物理、计算机等以数学为基础而思维难度更低的课程,这样我在理论方面的学习也不会白费。(虽然现在看来还是非常冒险的决定,学科间的差距真的超出了我的想象)
(3) 个人性格(maybe?)
从小就是一个比较(也可能是比较自作多情了)喜欢特立独行的人,表现出来就是喜欢和别人(尤其是在重大的选择上)走上不同的道路。根据统计学理论,在有足够大的样本量的情况下,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非常简单:看哪个选项选的人多,跟着选即可。要做出一个最优秀的选择也非常简单:在上一条的基础上,找到所有正确选项之后,选一个选的人少的即可。这话也许会比较偏激,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自己认为某个选择是正确的,就不要因为没有人去选而怀疑其正确性。因为这个信念的存在,所谓“疯人院”“智商碾压”等传闻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劝退效果,我遵从自己对数学的兴趣选了,而不在意其他人对于这个选择的评价。
2.在正式进入这个专业后,你发现哪些认知是错误的,有了哪些新的认知?想对后来人说什么。
前面提到,我对数学这个专业的认知在进入大学前是非常浅薄的,有学习后才感受到的几个很多人会进入的误区在下面写出来,还请诸位结合自己的想法去看:
(1) 学数学的都是神仙/不聪明的人学不好数学
周围确实有很多神仙,但这不是数学学科的特质,每个专业里都会出大佬,数学系的特点在于你能够比较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而不会像文科院系一样专业差距很大的两个人都可以有很多共同话题。(外行人很难加入数学系的专业讨论中,给人一种大佬多的错觉)
(2) 学数学=搞理论/学数学就业没有前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解释过,事实上稍微翻翻大学专业表就会发现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例如统计、计算等都可以纳入数学的范畴,数学也可以单纯作为其他技术的理论指导来掌握。
(3) 数学系的人数学不如物理系/计算机系
虽然对不起其他人(狗头保命),但数学系的数学和外界以为的数学是不同的,数学系更加偏重逻辑推导的完备性,而物理系和计算机系会比较重视具体应用。同时,它们的数学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即这里要用到这个数学才会去学),因此什么“数学那么好为什么不去学物理/计算机”的想法是错误的,反之亦然。
(4) 学数学依靠灵光乍现/天马行空
这也是很多人容易陷入的误区,这也主要受高考或是竞赛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做题时老师可能会设计一些巧妙的陷阱(像把数字凑好之类的),但科研过程中更多的还是需要脚踏实地的思考、阅读和讨论。
最后列一下身边数学学的好的人的一些特质吧(只是不充分不必要条件,无先后顺序):
(1) 有耐心,沉稳,能够静下心来长时间思考(足够定力)
(2) 对错误和漏洞比较敏感,说话做事讲道理(思维严谨)
(3) 善于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乐于交流)
(4) 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过分功利(发散思维)
顺便列下物理的:
(1) 容易对各种现象产生兴趣并有强烈的实践欲望(提出问题)
(2) 富有常识,对新奇事物容易上手,可以快速进入一个领域(动手能力)
(3) 善于使用具象语言,脑海中有清晰的物理图景(直观理解)
(4) 快速抓住问题主干,判断并排除次要干扰(建模能力)
3.能谈谈你身边的朋友是如何做出他们的选择和之后的反思的?
我的一个舍友选择了中文方向,他的书架上书多且杂(可能这是中文系学生的共性吧)。当问起他选择专业的原因时,他认为选择专业直接考虑两点即可:如果比较在意今后的出路,不妨直接挑容易就业、比较热门的专业即可;否则,就考虑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对经常有人来向他请教有关专业选择的问题表示不解,他认为作为一名准大学生如果对自己今后的方向没有一点了解或是规划是非常危险和难以理解的(原话:“你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事难道要我找不成”)(当然就我所知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规划的哪一类所以也没必要因此沮丧)。
当然,没有必要把专业作为绑定一生的标签看待,它只是代表目前主攻的方向。我们宿舍就有一个本来打算主修生物辅修哲学然后读了一学期转而去研究PPE的。前一段提到的中文系的大佬甚至来向我询问表示想要修一些抽象代数方面的课程(最后被我劝退去了物理),然后最近又开始对曼昆和简量感兴趣了(可能是书院特色)(关键他还在门门课优秀的同时准备留英和考日语N1是真的神仙)。举这些例子主要就是说明即使专业选定了,也要注意大学以后的道路要比高中宽阔的多,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走法。专业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大学生活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自己今后想做的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规划并及时调整。
标签: